在潮汕平原,正月初七吃七樣菜的習俗由來已久:每逢這天,人們將七種蔬菜放在一起烹調,取個好意頭,謂之能明目,并且財運亨通。這種風俗習慣最早可上溯到晉朝,晉議郎董勛《答問禮俗》載:“正月一日為雞、二日為狗、三日為豬、四日為羊、五日為牛、六日為馬、七日為人”,人日也稱“人勝節(jié)”。
七樣菜對哪七樣沒有具體規(guī)定,大多以潮汕所產(chǎn)的大菜、春菜、芥藍、厚荷等為主,數(shù)量的多少也無限制,可隨意。其實,人日吃七樣菜,是有一定的科學根據(jù)的,此時,春氣生,天寒漸暖,菜蔬逐漸多起來。食混合菜,能使腸胃適應季節(jié)轉變。
正月初七吃“七樣菜”,這一古老的中原習俗能在潮汕大地保留下來、歷久彌新,正在于它的好意頭。它使人們吃出了好心情,同時又寄托了人們期盼財運興旺、順風順水、吉祥如意的心愿。
來源:惠來縣政府網(wǎng)